文学创作

我爱秦腔

      在我的家乡,无论是农闲时节还是逢年过节赶庙会,都离不开秦腔戏助兴!

      家乡人把唱秦腔叫“唱大戏”。一般安排在大年后的正二月里和大忙后的六七月,往往是这个村子的锣鼓才消停,那个村子的家什又响动起来,也有两个村子同时唱对台戏的情景。戏还没唱呢,乡亲们就开始邀亲唤友,炸油饼蒸面皮,割肉燣臊子准备开了。

      小时喜欢看秦腔戏,实质上是喜欢演员们花花绿绿的行头和扮相。常常和小伙伴们爬在戏台口痴痴地往台上看:看“穆桂英”头上那两根雉鸡翎在舞台上飘来飞去;看“贾莲香”纠缠“周天佑”的可怜和可爱相……那时候,我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无所知,只是觉得化了妆的演员配上行头特美,以致于回家后和妹妹们一起翻箱倒柜,把妈妈的稠稠缎缎翻出来挽成头花戴在头上,把几节新花布翻出来披在身上,然后咿咿呀呀、哼哼唧唧的模仿着戏剧里的丫鬟小姐唱念做打自我陶醉一番……

      因为痴迷秦腔,我曾在戏场里差点带丢了年幼的妹妹,也因为学着演戏没完成家庭作业被老师罚站过。记忆中最深的,是我和霞姐还有邻家哥哥去后山放牛,看着牛儿悠闲地在树林里吃草,我们几个唱起了秦腔木偶戏。没有木偶,我们就折来小树枝,撑起了自己的小外衣。看着“木偶”还差个头,邻家大哥偷摘来了山里人家种的小南瓜。“嘻嘻,刀马齐备,击鼓升堂!”

      我奇怪邻家哥哥平常说话结结巴巴,可唱起秦腔来却异常的顺溜,他吼一句“王朝马汉喊一声”,简直如雷贯耳!我和霞姐也不甘示弱,我们从《三对面》串演到《二进宫》再串唱到《斩秦英》……在夏蝉儿的伴奏声中我们玩得忘记了时间,到猛然想起各自的重要职责时,牛儿早已不知了去向。我们又急又怕,要知道那时候一头牛是一个家庭的半个家当呀!我们疯了似地四处寻找……最终还是在家长和邻居们的努力下,知道了牛儿钻到了邻村人家的玉米地啃青,被人家将牛儿全部扣留的消息。我们那次唱秦腔的代价,是每家赔偿毁苗补偿费20 元,另外捎带被父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。

      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对秦腔戏由最初的单纯痴迷到现在的真正喜爱,一晃就是三十年。秦腔那种粗旷豪放苍凉纯朴以及与婉约缠绵并存的艺术风格,凝结着三秦人民的淳朴与智慧的气息,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,影响着我。我曾抄剧本,临摹剧中的人物造型,有一段时间想去报考戏校的愿望非常强烈,然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如愿,至今深感遗憾……

      如今到了不惑之年的我,虽然没有时间像小时侯那样痴迷秦腔,但秦腔那动人的旋律,仍如天籁之音会时常在我的耳旁萦绕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