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和乡俗文化熏陶
我叫郑宗林,出生在西周发祥之地----陕西省岐山县一个小乡村。
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老画匠。耕种之余常给农家油漆家具、画箱画柜和画寿材,箱柜和寿材上画的是惟妙惟肖的戏剧故事人物、飞禽走兽、花草鱼虫花瓶等吉祥图案。那时我常帮父亲的做油漆活和画箱柜。母亲是西府传统妇女,精勤于手工活和民间艺术,善长糊花灯作面花,描花绣花剪窗花。我身处这样的家庭环境和西府民间艺术氛围之中,又受到周秦文化熏陶,从小就对剪纸和篆刻、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也蕴藉了我对民间剪纸艺术钟爱。
在我上小学和中学时,家乡民居大多是土墙瓦房小方格木窗子,农村逢年过节或结婚办喜事时,人们讲究糊花窗子。农家窗子上那些五颜六色生动有趣的剪纸窗花,玲珑剔透的烟格窗花,形象突出的老虎、狮子、公鸡等四合一窗花,古色古香原生态窗花以及附着其上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,往往使我看的入迷。每逢春节,我看了这家看那家,看的我如痴如醉,对农村妇女的精美剪纸技艺佩服至极。每每看到自己认为最好的窗花,就向主人索要欣赏。同时,我也开始跟母亲学剪窗花,画窗花。同村的奶奶、阿姨等邻居就叫我给她们画窗花剪窗花,我就按花样和熏样画和剪,受到她们的夸赞。
家乡的每年古庙会唱皮影戏,我总是热心的观众之一,皮影戏人物形象和图案色彩深深地吸引着我。记得我连看了几个晚上皮影戏,一天晚上看完后我瞌睡的在戏台下睡着了,是看戏台的大人叫醒我才回家。那时我在家里见到一张报纸,上面全版登的是介绍现代皮影戏剧,并附有几幅皮影戏剧人物图案,我就用硬纸临摹仿刻皮影人物。
这可能是最初学习民间剪纸和继承传统,走上剪纸艺术道路的原因所在。
工作和学习点燃激情
1976年,我参加工作当了人民教师。教学之余开始尝试剪纸创作。我遍访民间剪纸艺人,收集了大量的民间剪纸窗花。每到一处学校任教,利用业余时间访问当地剪纸能手,采集优秀窗花剪纸,虚心向民间剪纸者学习,细心揣摩优秀作品的思想精华和表现技法,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。学校根据我的美术特长,给我分任美术课,我就在美术教学中给学生讲授剪纸艺术,在美术课上展示自己收藏的剪纸作品,把民间剪纸作为乡土艺术教材,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,教育学生学习和传承民间剪纸艺术。
为了提高自己的剪纸创作水平,我坚持每年春节前到县城和农村集市收藏剪纸窗花,学习民间剪纸艺术。我的剪纸创作也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,那时宝鸡市群众艺术馆、岐山县文化馆和蔡家坡文化馆举办民间剪纸展览,我就创作了些花鸟人物及吉祥图案剪纸送去参展,同时使我开阔了眼界。我也试着给《陕西日报》投剪纸稿件,得到采用通知后,提高了我的创作兴趣。
我拜访陕西美术家协会剪纸名家高学敏、求教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仉凤皋老师等,虚心请教学习。向报刊发表的剪纸作品借鉴学习,边学边剪,有不少剪纸作品参加展览获好评和报刊发表交流。
故事和艺术匠心独特
我创作了一套故事题材的《二十四孝图》,在构图上吸取民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,借鉴秦腔戏剧人物形象,充分运用剪纸语言,使作品人物形象简洁生动,构图和谐。
《人物剪纸》有神话故事、戏剧人物、现代生活场面。《花瓶系列剪纸》题材多样,寓意吉祥,瓶插花为四季花,花瓶身配以吉祥图案或文字,瓶边配琴棋书画,四季果子,青铜器等,力求作品在乡土味外又具有文雅新颖的人文色彩。
《十二生肖系列剪纸》多套,形象各异,各具特色。其中剪纸《虎》被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选中,作为地铁围档宣传画面,制成巨版在西安九处繁华地段展示。称其剪纸非常原生态,不同于陕北剪纸,也于苏南不同,形成了关中道西府独特的韵味。
《岐山臊子面系列剪纸》是2016年应约为陕西秦忆浓食品有限公司制作,公司要在大门两侧围墙上设置大型宣传框,共需要十多幅作品。当我接到这个任务后,如何用剪纸这一形式表现具有西府传统风味的名吃?我到这家公司现场采访,到现场参观,同老板座谈听其意图,查阅有关臊子面的有关资料。最后从岐山臊子面与民俗事象活动、岐山臊子面的配料等入手,创作出了老人过寿的《长寿面》、农村结婚新郎和新娘合吃一碗面的《和气面》、农村逢年过节给家宅诸神泼汤敬天地的《泼汤》、臊子面的食料制作《手擀面》、《手工挂面》、《农家淋醋》等系列作品,公司很满意,我也得到创作成功后的喜悦。
我在剪纸创作的同时,注重民间剪纸的研究,论文《岐山民俗与民间剪纸》、《岐山民间窗花》、《岐山烟格窗花》等论文在《中华剪纸》、《中国书画报》等有关报刊杂志发表。
剪纸和篆刻完美结合
剪纸是民间艺术,人们以剪子代笔,在纸上铰出各种艺术形象,用来装饰生活,因而有人说剪纸是生活的艺术。篆刻历史悠久,作为文人把玩的刻字艺术,属于阳春白雪,即在方寸之间,知黑守白,通过篆刻家的刻刀,把文字刻在印石上的,属书法艺术。
多少年来,由于爱好篆刻,对篆刻与剪纸艺术不离不弃。1990年元宵节,我望着灯光下的窗花和书案上印泥偶发奇思。能不能把这剪纸与篆刻这两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进行嫁接组合,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,可称作剪纸篆刻或剪纸印?经过长时间的琢磨,我发现民间剪纸与篆刻艺术两者的共性特点是色彩单一,都是线条的艺术,比如剪纸构图单纯,色彩鲜明,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;篆刻则讲究书法艺术性、章法和刀法,金石味浓。比较看出,剪纸的黑白与篆刻的阴阳文布局上基本相通,因此,以剪代刀、以纸替石的构想完全可以成为可能。
万事开头难。进入尝试阶段,首先我在阳刻剪纸印中要解决好“线线相连”的问题,以免线条断离散落。在阴刻剪纸印时线条适当断离。阳刻剪纸印中为了保持文字的完整性,我试用白纸剪印文,贴在印纸上使印面文字不间断,效果不错。为了表现剪纸印的金石味和纸味,在白文处理上作些适当的粘连,用撕纸法处理边框以表现其破残自然美。在剪纸印的形状上采取多种多样,如正方、长方、圆形、椭圆、瓦当等。同时,我还根据不同的印文内容,采用不同色彩的印纸,有时还用两种色纸粘连成彩色剪纸印,使剪纸印增加喜气,色彩更丰富。由于剪纸印材料经济,制作快捷,美观大方。除单独欣赏外,我常常根据需要,把它作为大幅剪纸的补饰设计其中,增加了实用性,丰富了大众的审美内容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,我便揣着不安的心带上《福如东海水》、《寿比南山松》、《吉福》、《太极魂》、《惠风和畅》等十几幅首批剪纸印,去陕西省美协请著名剪纸艺术家高学敏老师当面指教,没想到受到高老师的肯定和鼓励,并在1991年第二期《乡土艺术美学通讯》上以“别开生面的剪纸印章”为题进行了评赞,称“剪纸印章是融汇石印风骨与剪纸格韵为一体的一种崭新剪纸样式,其作品人令人耳目一新,剪纸印章的出现,是对剪纸表现领域的有益开拓,为剪纸艺苑增色添彩。”1991年,剪纸印《太极魂》首先在《宝鸡日报》发表,引起书画艺术界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。
我又将剪纸印寄给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主任张树贤老师求教,他对我的剪纸印作品给予了好评:“剪纸印章水平很高,不逊色于石章,且简易方便,很有推广价值。剪纸界已有藏书票,再增加剪纸印是好事。你的剪纸印章已在剪纸花坛开了一朵亮丽的新花。”“你是国内剪纸印章的第一人,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”。并约稿在《中华剪纸》介绍。我将剪纸印在博客发表后,网友也给予好评。专家的真挚鼓励和媒体的热情推介,让我对剪纸印的创作更加充满信心。
艺术贵创新,我认为剪纸的创作要求新求美,继承传统,又要勇于创新,要表现现代生活,除表现民俗题材外,还应与时俱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