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创作

感恩父亲不能止于朋友圈

     6月18日是父亲节。人们常说,父爱如山,母爱如海。这感触入木三分,非常真实。这一天,朋友圈几乎被父亲节的状态刷屏,除了晒照片示爱之外,也有网友调侃:“在这里跟父亲说爱你,你确定你爸知道吗?”还有网友摇身一变成预言师:“我掐指一算,今天的朋友圈将出现一大拨孝子。”

     父亲节同母亲节一样是一个感恩节,父爱如山值得感恩。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朱自清,以一篇《背影》将深沉、坚韧、博大的父爱描述得淋漓尽致,文章由此成为感受父爱的经典散文。香港著名作家梁凤仪曾这样诠释父爱:恐惧时,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;黑暗时,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;枯竭时,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;努力时,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;成功时,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。著名画家罗中立当年创作的油画《父亲》,还有《背着孩子上大学》的父亲,当然,更多的父亲经典镜头是像老黄牛一样为家庭和社会默默耕耘的父亲,父爱对儿女成长、成才的影响持久深远。

     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,在朋友圈里表达对父亲的爱,很多上了年纪的父亲确实真的未必知道,因为不少中老年人压根儿就没开通微信。虽然这样的感恩看起来情深意切,很是让人为之动容。可是,发在朋友圈的感恩,又有多少不会上网的父母能够看得到?这样的感恩,与其说是“尽孝”,不如说是为了表现“尽孝”。

     “节日的存在,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表达心中的爱。”与其他节日一样,父亲节是一个呼号,一种记忆。感恩父亲,不应止于朋友圈,更应见于行动。行动不光看在父亲节这一天的表现,父亲节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感恩的平台,更重要的要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在父亲身边时,多一点尊重与理解,少一点抱怨与争吵;不在父亲身边时,多一点问候与关心,少一点借口与推卸。所有这些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不易;坚持一阵子容易,坚持一辈子却很难。

     更何况,现实中很多中国父母对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些舶来的节日并无概念,子女们不但没必要只挑这些洋节对父母说“我爱你”,也没必要在朋友圈里一味刷屏。既然是为了“在微信上表达了,感觉心里舒服些”,那就在平常用父母期待的方式来表达吧,无非是多打个电话,多陪父母唠唠嗑,让他们感受到关爱,用点滴、细微的举动,践行自己的孝道,减少“子欲孝,而亲不待”的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