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创作

漫话元宵

     作为节令的元宵节,是每年的正月十五。元是开始的意思,宵是夜晚,特指月圆之夜。元宵是一年中头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叫元夜,古人也叫它上元或上元夜。现在一些地方也叫它灯花节、灯节、烟花节,民间有“观灯”、“赏月”、“放烟花”的风俗,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日子。

     元宵节是我们三秦人民的传统佳节,当我们在欢度元宵佳节时,你是否想到过,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、幸福和自由,进行过英勇的斗争。关于元宵节民间有不少的惊心动魄的传说。在古老的年代,天上有一只神奇的天鹅飞落到人间,被一猎人射伤,玉皇大帝知道了,大发雷霆,下旨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放火烧死所有的生灵,替天鹅报仇,天庭一个善良仙女得知后,冒着危险下凡人间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人们,要他们即可想办法对付。人们奔走相告,集思广益,才想出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户户门前挂红灯,还要燃放烟花炮仗,做出人间已经大火遍地的样子。正月十五晚上,天兵天将奉命打开天门,便见人间已火海一片,爆炸声四起,他们连声叫好,急忙回禀了玉皇大帝。玉帝大喜,收回了皇命,没让天兵天将下凡再去放火。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的胜利,在每年正月十五,家家张灯结彩,燃放烟花炮仗,通宵达旦。这一习俗被祖先一代代沿用下来。

     另一传说是在汉武帝时期,朝中有一宫女,名叫元宵,有一年正月十五想与家人团聚,但皇宫中规定宫女是不能离开皇宫的,朝中谋士东方朔得知元宵与家人团聚心切,便化装后出宫散布说:玉皇大帝要派天将火烧长安城的谣言。此传言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,他即刻召回东方朔谋策。东方朔献计让宫女们做好汤圆,请汉武帝焚香上供,这样做玉皇大帝不会派天兵天将下凡放火了。汉武帝依东方朔所说的行事,宫女元宵也与家人得以团聚。汉武帝就将正月十五供吃汤圆正式定为全国重大节日,此后汤圆被人们漫漫改叫为元宵。

     元宵是我们汉族的一个重要节日。汉代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到:“汉家祀太一,从昏时到明。”元宵之俗始于此,唐代李隆基时期,上自皇帝嫔妃,下到平民百姓,这一夜都要热闹一番,欢庆元宵之俗最为盛行,每年元宵节“燃五万盏灯,竖之如花树,百里之外,皆可见之。”唐代的崔液在诗中说:“谁家见月能闲坐?何处闻灯不看来。”这正是人们在这一夜急于观灯心情的写照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六贴》一文中说,唐中宗景龙四年,“丙寅上元夜,帝与皇后微行观灯。”皇帝和皇后都在宫中忍耐不住化妆成百姓模样偷偷溜出宫去看热闹。可见那时人们对元宵节已很重视了。到了宋代,宋微宗元宵之夜是嗜灯如命,别出心裁地将数以万计的豪华彩灯,堆成一座像巨鳌形状的灯山,中间矗立两条鳌柱,两柱用金龙缠绕,每一条龙的嘴里点燃一盏巨灯,中间嵌着“宣和彩山与民同乐”八个金字,金光万丈,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气的“鳌山彩灯。”更有趣的是宋微宗还诏会“凡来御街观灯者,一律赐御酒一杯,”于是“欢乐无穷己,歌舞达明晨。”宋代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:这一夜“游人已集御街,两廓下奇术异能,歌舞百戏,鳞鳞相切,乐声嘈杂十余里。”可见人们在这一夜的欢娱盛况。元、明之际,元宵佳节更盛极一时。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在这一夜到外边去观灯,并下令由原来的游乐一夜改为三夜,有时竟达五夜。

     现时,元宵节的活动有三:一是观灯,二是文艺活动,三是吃元宵。这一夜各种彩灯争奇斗艳,男公女妇都不忍在家闲坐,都争相到外面观灯,点放许愿灯,燃放烟花,尤其是小孩,在大人引导下挑着各式灯笼相互比灯,笑闹声一处更比一处高,十六晚上还要碰灯,看谁挑的灯笼结实耐用,一比高低。城乡白天晚上还有民间自乐班、地方秦腔戏、青年歌舞、社火、猜谜语、拔河、扭秧歌、广场舞、篮球、乒乓球赛等活动,类别繁多,又是人们的好去处。每年正月十五前几日,县城要搞大型的社火、锣鼓、秧歌游演大赛,更是吸纳县境内外的众多群众赶来观看,届时,从县级部门和各镇各村都在为弘扬各自展显的民俗文化献计献策,给这一传统民间文化装添丰富内容。

     元宵节吃元宵是人们的食俗,吃的元宵古人称之为浮圆子。因它是圆形,煮熟后即浮,故有此名。作为食品名的元宵的出现,要大大晚于节令名的元宵。袁世凯避“元宵”与“袁消”同音之讳,下令不许叫“元宵”,改元宵为汤圆,这是民国初期的事情。现时,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,汤圆的品类多样化,馅儿有芝麻的、核桃的、花生的、混合的等等,从正月十五开始早餐、晚餐或少或多要品吃几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