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群文战疫 共克时艰”|宝鸡市群众文艺作品选登(四十二)
宝鸡文旅之声
编前语:
庚子岁首,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亿万人心,为展现全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,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特开展征集“群文战疫 共克时艰”群众文艺作品活动,鼓励广大群文工作者、业余文艺骨干、文艺爱好者用文艺作品记录这些“战疫”瞬间,激励、引导人民群众坚定必胜信心,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此次征集活动,共征集文艺作品300余幅,作品包含文字、书画、摄影、剪纸、朗诵等,我们将陆续把这些优秀文艺作品在线上展出。
柴胡山的冬天
吕明阳
移民搬迁点的门下坡,我们村的防疫检测点就设在那里,穿红马甲的党员们登记着出村买菜,口罩和生活必需品的邻人,八四消毒液的味道让一天好过一天的日头消弥尽散了去。我站在村委会西头的石桥上眺望着我的村庄,村庄也在宠溺的聚睛着我。
喇叭里的广播让人紧张而局促着,我的魂上了柴胡山,我的心痒痒的,数不尽的精气神唤醒了我沉沉的双腿,向庄子开拔去了。
这道路我走了无数遍,我有信心是同辈人里回去次数最多的了,没有之一。既然称之为“最”怎么会有之一。
山还是呆呆的,但你不能就此抹杀他的情感,山上滚落下来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在离我不到一米远的地方落定,你不能怀疑他在保护我啊!山神爷没有了,可山还在,山上的橡树,冬青,槐树还在,他们是看着我长大的。
人说上山必有个目标,或朝圣,或做活,或访友。我没有甚么目标,如果非得安一个目标,那便因为他是柴胡山吧,我也只会把这山爬一辈子,因为我的父亲躺在这里,他永远的等着我回来看他,不管我是身无分文亦或腰缠万贯,孤身一人还是携亲带友。当然他也和我一样爱这山,爱着山里的每一个人,在这里我不谈论亲人的纠纠缠缠,村人的唯利是图,这归属于人的本性,与我的柴胡山是两码事。
见本家兄弟父子四人在大湾砖窑下的地里挖树盘。春还未打,地冻得硬邦邦的,四个人干的很是起劲儿,汗化作一股雾气让太阳更加得意洋洋。难得的生气让我暂时忘了山下的人人自危,时光一下把我拉回了千禧年左右,那是个人人劳动的年代,懒惰的人让人唾弃,滑头的人让人鄙夷。
又在一株矮化核桃树上邂逅一只乌鸦。她很怕人,见我来欲走,我怕扰她又欲见之,便驻足于此,两下对望。到底是乌鸦瞧人还是人看乌鸦,谁是谁的景象呢?半根烟的时间她才寻声飞离,林间有另一只乌鸦在召唤。不一会儿,林间响起断断续续的喧闹,山风吹得竹林发出啸声,一时难止。
路的尽头走到马家,马家的人都姓马,那里住着我的老邻居,我叫马叔。马叔在砍柴,他把让雨浇透无用的木头劈做柴火,这是我姨安排的任务。马叔我常见,但从未近看,这次坐在离他不到一丈远的地方竟发现他如此消瘦了,手指的骨节宽大凸出,厚厚的冬服也难掩盖他单薄的上身。人说“老来瘦,老来瘦”,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。
攀谈起为何不住在底下,马叔说楼房住不习惯,疫情又这么厉害,住上面不给村上添麻烦。这时马叔儿子从山外打来电话,嘱咐他们出门一定要戴口罩,不要串门子,他不停的答应着,又问了儿子那边的情况,少不了也是一样的叮嘱。我看着远处有一大片菜籽地,菜籽已经抽出青苗,马上就要点燃周旁的枯草败叶,断垣残木,柴胡山的冬天似乎就要结束了。
疫情无情,人间有爱。在艺术的陪伴下,让我们树立必胜信心,同舟共济,科学防治,定能打赢这场战“疫”!同时,我们也特别向医务工作者、部队官兵、公安民警等所有为战胜疫情而努力的人们,表达深深的敬意!
2020年3月24日